40+40=100。
哈哈!这根本就是个不成立的等式嘛。
别急,别急。这数字后面可是有故事的,听我慢慢道来。
第一个40,后面的单位是应该“万元”;第二个40,后面的单位应该是“年”;而100后面的单位则是“亿元”。所以对“40+40=100”这个算式的正确解读应该是,当年州财政投资40万元筹建的楚雄卷烟厂,经过40年的发展,成为楚雄州第一家现价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的工业企业。
让我们揭开尘封往事,探寻楚烟一路走来的足迹。
1974年,在错过无数次机会之后,中共楚雄州委和楚雄州革委决心筹建楚雄卷烟厂,并从州财政拿出40万元,作为建设工厂的启动资金。从此南华县城东郊,老东山下桂花井旁,楚雄州卷烟工业开启了崭新的历史篇章。
面对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,楚烟创业者凭着一颗红心和满腔热诚,一步步开拓着企业的创建之路。没有工人,从退伍军人和社会青年中召录;没有食堂,工人们用石头垒灶自己做饭;没有设备,用楚雄州特有的木材去换;没有技术,派出青年员工到省外烟厂去学习……
当一台台烟机设备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许昌陆续运抵厂内,楚烟创业者日以继夜地开始了设备安装调试工作。那都是什么设备呀?很多都是废弃多年的淘汰设备,也有的是生产队上社办企业敲敲打打弄出来的,根本就运转不起来。但为了早日能够生产出彝州人自己的卷烟产品,楚烟创业者们真是拼了。大家焕发出昂扬的斗志,想尽一切办法,能修的尽量修,没有的通过各种渠道到省内省外的厂家去找。其中,两台包装机就是从昆明机械厂购买的4—5A直包机。可是眼看就要试投产,却始终差一台烘丝机。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,厂里只好土法上马,买了口大平底锅,用人工来给烟丝加热,最终保证在建厂第三年顺利生产出属于楚雄州自己的卷烟。
这就是楚烟发展史上常常被人们谈到“三个石头支眼灶”“木材换烟机”“大锅炒烟丝”……
如歌岁月,动情故事。
火红年代,激情满怀。
然而,对于艰难成长的楚烟来说,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,更多更艰难的考验还在后面。
1978年,面对国内各种规模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大小烟厂遍地林立的状况,国家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烟草企业。很不幸的是,楚雄卷烟厂被列为计划外烟厂,上了“关、停、并、转”的黑名单。7月,被云南省计委勒令停产整顿。
生产刚刚走上正轨的楚烟,又迎来关乎生死存亡的身份问题。一时之间,人心惶惶,工人之间甚至谣传着工厂要停产解散,或者改办成牙膏厂的消息。
“决不能让烟厂办砸在我们手里!我们是州委州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的烟厂,怎么成了‘黑娃娃’!” 关键时刻,厂领导信念坚定。
工厂虽然停产了,可争取合法身份的脚步却没有停。向州委州政府汇报情况,争取给予最大的支持;向省主管部门和领导汇报说明工厂状况和彝州情况。一次不行,就再跑一次;一个部门说不通,就找别的部门。只要有一丝的希望,就不言放弃,努力争取。
为了生存,为了发展,楚烟人用自己的执着,拼尽全力,奋力争取,终于迎来转机。那年10月,省计委下达2000箱生产计划。而此时,工厂已经整整停产三个月。
那是段让人煎熬的日子,工人们每天上班就是学习、学习、再学习……
可是,让人没有想到的是,也是通过这段时间的整顿,大家的心更齐了,意志更坚定了。复厂后,他们一个个像出山的老虎,干得热火朝天。
随后,在省州的鼎力支持下,楚烟一边保证生产经营继续正常运转,一边积极争取合法身份。
火车硬座上,州计委和楚烟领导怀揣彝州人民的热切希望,挺过几天几夜;简陋招待所里,大家一份一份整理着证明楚烟历史的文件材料;国家部委门前,大家走进一间间办公室,向领导介绍彝州发展,说明楚烟情况……终于,楚雄卷烟厂的情况得到国家计委、进出口公司、外贸部,甚至国家民委的关注,楚雄被列为国家烟叶进出口基地,楚烟引进复烤设备,改名为复烤厂。之后,又挂靠昆明卷烟厂,成为昆明卷烟厂楚雄分厂。可不管名称怎么变,楚烟却一直在生产,一直在发展,一直在向前。
1983年5月14日,这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,国务院正式发文,将楚雄卷烟厂列为计划内烟厂。
历经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,楚雄卷烟厂终于拿到国家认可的“户口”,解决了身份问题。
岁月沧桑,世事变幻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如果要是没有当年的一点点坚持,也许,楚烟的历史将会被改写;也许,楚雄将不再有自己的卷烟厂。
艰难时刻,不言放弃。
1985年,楚雄卷烟厂已经是拥有职工上千人,年产卷烟10万多箱,实现税利7800多万元,对州内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工厂,整个企业处于快速成长时期。
然而,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料想不到的事情。
这年7月,因为产品滞销、市场反馈意见较大,云南省烟草公司责令楚雄卷烟厂停产整顿40天。
这是楚烟历史上第二次停产整顿,可情况却截然不同。
事实摆在眼前,“如果质量不搞上去,我们就是砸自己的牌子!”“如果品牌倒了,我们的饭碗也就没了。”厂里跟省公司可是立下了“军令状”。
严整顿、强学习,找原因、建制度,从思想认识上让大家明白质量的重要性,从规章制度上让职工认识质量的关键性。决不能让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走出厂门,这是整顿复厂后楚烟向上级做出的承诺,向市场和消费者做出的承诺,同时也是对职工做出的要求。从此,工艺质检员成了生产线大家最怕见的人,也是最有话语权的人。也许他们的一句判定, 大家的产量任务将会完不成,随之而来的工资奖金也会受到很大影响……
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
渐渐地,品牌立企、质量兴企的观念渐渐扎根在楚烟人的心中。
这是一段很少有人再提起的蹉跎往事。可是,我却很清晰地记得,当1995年,我作为一名新员工迈进楚烟大门时,迎面就是“品牌在我心中 质量在我手中”几个大字。
之后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,伴随着楚烟的不断发展,新的历史篇章被不断书写。随着一次次技改工程的实施,楚烟产量规模从5万箱到15万箱,从40万箱到60万箱;厂址也从南华县城搬迁到楚雄市东郊,再搬迁楚雄市东南工业园区;工厂也从“三合一”到加入红塔集团,从独立法人到成为核心卷烟加工企业。在不断发展中,工厂变得越来漂亮,设备工艺水平也逐步趋于现代化、智能化。
2014年,楚雄卷烟厂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百亿元大关,达到102.72亿元,成为楚雄州第一家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企业。
40年,风雨兼程;40年,不变初心;40年,辛勤努力。楚烟人一直用自己坚实的脚步努力发展,回报彝州,奉献社会,践行着我们烟草人的共同价值观“国家利益至上、消费者利益至上”。
轻轻的,是楚烟从未停止的脚步。
悄悄的,是楚烟永未歇息的前行。
让我们走得更远。
让历史告诉未来。
说明:关于楚烟历史发展情况,本文内容参照了楚雄卷烟厂原厂长孙瑞立撰写的《建设楚烟企业的前前后后》(载于《楚雄州文史资料选辑》第13辑)一文,特此致谢。